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土著的學術性系統分類,宮本延人於l899,(清光緒25年,日本明治32年)開始。賽夏族(Saisiar)的被視作一個獨立的族群(Ethnic group)則在1911年(清宣統3年,日本明治44年)臺灣總督府番務課所編印之英文報告開始;這就是一般所謂的「最初之九分法」。其後,台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及宮本廷人、馬淵東一等人,以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退宮之際,台灣全島官民所捐獻的「惜別紀念金」,自民國初年,分頭作了多次的調查,根據調查所得,於民國24年出版了「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一書。這本書仍然分本省土著為九族;而且大致上與1911年之分類相一致,所不同的除了族名略為變更之外,各族以下的族群再予清晰完整的分類。


依據他們的調查分析,賽夏族可分成下列四類:(移川等1935:99)

(一)、Shai-Maghahyobun-包括
1.Shai-Waro……Waro(大東河川、Garawan(獅頭驛)各社。
2.Shai-Raiyen…Parngasan(大湳)、Amish(二坪)、Pakwari八卦力)各社。 
(二)、Shai-Yaghoru-Shai-Yaghoru(大隘Paks)社。
(三)、Shai-Kirapa-Spaji(Sipajek十八),Siigao(茅圃),Mailawan(比來)各社。
(四)、Shai-Shawe-Invayus(Marin馬陵寢,Invawan(圳頭),Karehabasu(HABASUN,崩山下)各社。



以上第一類主要分布在現在的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蓬萊村、南江村;泰安鄉錦水村。第二類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第三類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桃山村。第四類分布在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依據本省山地鄉各村社新舊名對照表區分)

台灣省通志第五冊民族篇則分為南北二群,分布在五指山區上坪溪流域的第二、三兩類為北部群或稱大隘群(Shai-Kir-apa);分布在苗某縣泰安娜與南庄鄉境內之中港溪上游之南河以及後龍溪上游之八卦力流域的第一、四兩類扁南部群或東河群(ShaiMaghayobun)。


賽夏族似曾分布遼闊,南自大安溪,此至大褚料崁溪(今大漢溪),東起大霸尖山。從他們流傳下來的口碑中,可以知道他們的移徙與洪水傳說混在一起,由於人、洪水傳說在大霸尖山(Papakwaka)的夫婦為他們的始祖,其子孫由大湖走下苗栗方面,再走向山地,至南庄定居在現在的住地,中部賽夏族的移徙口碑,亦以大霸尖山為中心的洪水傳說開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南方到達Tomari或Tameri(據說存阿里山附近)地方,在沿海岸北上至竹南,由竹南再分別進入現居的山腰地帶,向西南賽夏族洪水傳說中的避難所即成為他們住地近處的加里山(Raihahura或Peneon海拔2220公尺),然後遷到海岸地區的後龍(Pcnuon),再往山腰地帶移徙,這些傳說只能指示移徒方向與徑路,無法把握他們移徙的確切年代,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他們的移徙,完全是由於受到泰雅族的壓力才退縮到今天他們居住的山腰地帶,賽夏族分怖的區域又可以鵝公髻山(海拔高度1579公尺)和橫屏背山(海拔780公尺)的稜線分為兩地。北賽夏族主耍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族以苗栗縣南庄鄉的東河村、南江村、蓬萊村為主,另外是獅潭鄉百壽村,其中苗栗縣的南庄鄉與獅潭鄉則以神桌山(海拔762公尺)和大崩山(海拔835公尺)的稜線為界,本鄉的賽夏族人大部分居住於東河村、蓬萊村,占本鄉人口戶數6.72%。